企業要聞
|
|||||
|
|||||
隨著數據產業的快速發展,許多建筑企業走入財務共享時代。數據積累速度更是呈幾何級數增長。如何用好“財務數據金礦”,如何更好地通過數據分析發揮數據金礦的價值,更好地為企業經營管理服務,是需要不斷研究的課題。本文擬就此作出初步探討。 一、從宏觀視角開展整體財務情況的分析判斷 通常,財務分析都是分析本企業的情況,且都是對已發生的事實就事論事。這里筆者想描述的宏觀視角,是站在行業的高度、上下游合作企業的廣度來看待本企業的財務狀況,把本企業內部情況與最緊密的外部環境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 (一)設計合理路徑從財務三大主表出發對企業作整體狀況分析,清晰身份定位,明確努力方向。 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是企業經營、投資、籌資三大活動的結果反映,同時又是資產負債表的過程呈現,企業所從事的一切活動,最終結果都將在資產負債表中呈現。 為了能快速了解企業狀況,可以這樣設計分析路徑:首先通過利潤表了解基本面,包括企業總體規模、成長性、運營效率、盈利能力,在行業中的位置,拉長年限就可以作本企業、行業變動趨勢與行業位置變動分析;然后結合現金流量表,評估營業收入的真實性,利潤的含金量,經營現金流量狀況、對外投資的領域,籌資來源及規模,以及外匯變動對現金流量的影響;最后看資產負債表,了解總資產規模及增長,資本保值增值率,權益報酬率,長短期債務結構規模及變化,應收賬款、存貨、預付賬款規模及變化等。通過對企業與行業優秀企業、平均水平各項財務指標進行橫向縱向增減對比變動、占比情況、比率情況與變動分析,幫助企業對自己的經營狀況與競爭能力做比較清晰的定位。 通過對自身與同業類似企業經濟指標、財務狀況的對比分析,可以了解企業是擅長資產運營、成本管控,還是風險防范;按照目前的人員配置,哪些優勢是花較小的代價就能進行推廣運用的,哪些是存在明顯管理短板,需要深入分析、進一步查找原因的,找到一些可以努力的方向。 (二)通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經濟實力分析,預測企業持續發展能力,尋求戰略同盟提升競爭能力。 現代競爭,不再是“你死我活”,應該有更高層次的競爭與合作。尤其是身處建筑行業,一個工程項目的完成,不僅有投資、勘察設計、采購、施工、維護和運營等多個環節,行業內更是廣泛采用 “總包—專業分包—勞務分包” 的作業模式,把建筑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要追求的不應是“單贏”,而是“雙贏”或“多贏”。 通過與利益相關者組成戰略聯盟,提高合作效率,通過更好的履約品質和效率、安全,提升客戶滿意度,尋求更優質的合作項目。可以通過企業收入合同、分部報告、合同存量,債權類明細報表,分析企業的項目分布、細分業務類別,甚至是業主單位性質、所處地域與經濟實力,了解企業細分業務布局,是否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目前的客戶是否有較多的戰略合作伙伴,合同結算與收款條件優劣,重復合作單位是否能提供更優質的合同條件,是否存在長期墊資未收回的應收款項。 通過合同成本、債權債務了解下游合作企業,包括供應商、分包商的經營狀況、經濟實力分析,是否有良好的履約能力與市場信譽,是否采取有效手段制約下游企業,判斷本企業在合作中的議價和支配能力。進一步認清自身當前經營狀況是否健康及后繼持續發展能力是否強勁。 通過對上下游企業的了解,建筑企業應“主動”思考發展戰略是否需要做進一步延伸或拓展。比如運用框架協議、規則設計等手段調整與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協作模式和策略;進一步整合內外資源,通過整合有實力的勞務公司,在核心技術領域發展自己的勞務隊伍,提升對核心技術的控制與執行力;跟優質的專業分包商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在利益分配上給予一定傾斜,保持更穩定緊密的合作,都是企業可以考慮進行業務拓展的領域,都不失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好選擇。 二、從微觀視角開展財務管理分析 企業在通過宏觀角度查找到自身弱勢指標與不利因素,或者在進行各類非標管理報表分析過程中發現管理問題時,需要從細微處著手,剝絲抽繭、刨根問底,更深入挖掘問題產生的根源,只有找到原因,才可能找到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案。 (一)財務與非財信息結合,看透經營本質。 企業在做財務分析時,不能僅僅分析財務報表中的數據,一定要考慮到企業的表外信息。財務信息的形成是有許多設定前提的,只有過去的、能可靠用貨幣計量的交易或事項,才能進行確認與計量。這就意味著許多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其他信息,即使做最充分最深入的財務分析,也不能保證對企業作完全正確、全面的判斷。比如企業雖然賬面有大量的長期資產,但如果資產準備盡快出售,而且市場接受程度還不低,或者企業流動比率很高,但確存在兩筆大金額的應收賬款大概率收不回來,那么,原來對資產流動性的判斷可能就會有很大偏差。如果企業雖然賬面資產負債率不高,盈利能力也非常優異,但存在大量未做會計記錄的或有負債、未決訴訟、為他人擔保的項目,那么,企業的實際狀況與經營風險與原來的分析結論也會大相徑庭。 因此,財務分析應結合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的一些重要的非財務信息共同開展。比如通過對重要聯營與合營企業,重要聯營合營企業的主要財務信息,了解企業大比例參股投資企業的經營狀況,分析企業投資風險;通過承諾及或有事項,了解企業財務報表外的經營風險;通過查看營業外支出是否與企業管理直接相關,了解企業是否存在重大管理漏洞。 (二)關注財務指標的對立與統一,深挖事實真相。 在企業人眼中,對好企業的判斷通常是有共識的。如果一家企業營收、利潤規模大、連續呈增長態勢、利潤率高、資產收益率高、現金流充裕、資產負債水平處于中低水平,那么這家企業通常是運營狀態非常不錯的企業。但現實中,尤其是建筑企業,因為經營環境復雜、競爭激烈,財務指標往往會呈現更加復雜多變的狀況,需要做深入分析才能找到真相。 比如說,兩家企業,年凈利潤都是1億,這兩家企業是實力相當的企業嗎?很多人都會說,不一定。如果是兩家凈資產收益率相同的企業呢,他們的經營狀況會完全一樣嗎?根據杜邦財務分析體系,凈資產收益率(ROE)=總資產收益率×權益乘數=銷售凈利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股神巴菲特也說過:如果只用一個指標來選股,那肯定是ROE。足見這個指標的綜合屬性特別強。 從計算公式看,凈資產收益率與銷售凈利率是呈正比例關系的,似乎后者高了,前者也會高,但事實上有些時候,兩者是對立的。因為凈資產收益率與總資產收益率、負債利息率、企業資本結構和所得稅率等指標都密切相關,需要作綜合分析。從測算結果看,銷售凈利潤高的企業,如果股東投入的資本多,導致分母變大,凈資產收益率數值就可能會小;銷售凈利率低的企業,假如能取得更優惠的企業所得稅政策,那么凈資產收益率也可能會較高。具體要看哪個乘數影響更大,進而對企業的相關政策與風險進行進一步甄別與判斷。 因此可以說,假如不同指標計算結果指向相同、互相印證,結果可信程度會高很多,假如相關指標出現了對立,證明還有其他未考慮到的因素,還需要作進一步測算分析。 (三)把握財務數據的量變與質變,尋找蛛絲馬跡。 企業由弱變強或由盛轉衰都是有過程的,而這個轉變的過程在企業的財務報告中會有所體現。所以,對本企業財務數據的變動需要明察秋毫,進一步揚長避短,特別是要敏銳地識別企業經營出現的異常信號,防患于未然。要想有效地識別這樣的信號,只有通過連續不間斷的、動態地跟蹤財務狀況,才能實現。 首先,要始終關注存在異常跡象的指標變化,主動應對變化。比如有些工程項目,受汛期、氣候影響大,本來屬于生產高峰月份,突然收入驟降,或者本來對上對下結算均衡,未完施工指標穩定,突然大幅提升,而且持續發展,或者在經營規模較為穩定情況下,管理費用增長率遠超營收增長幅度,都需要引起警惕,作出相應的分析和判斷,找出引起這些異常波動的主要因素。 其次,要善于找出企業財務狀況的演變趨勢,努力扭轉頹勢。比如某公司的應收賬款周轉率不斷降低,與以前年度相比處于逐年下降趨勢,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也持續下降,合同資產逐年增長。造成這樣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涉及收款的合同約定的收款比例遠低于付款合同的付款比例,可能是已達到收款條件的應收賬款未及時收回,可能是竣工結算辦理不及時,造成質保金越滾越大,甚至可能是代發農民工工資管理不嚴格,造成的超結算支付。一定要及時看到變化趨勢,盡早采取措施,倒差嚴重程度如果已經影響到公司正常資金周轉,企業持續經營都將面臨挑戰。異常指標只有在量變轉變成質變之前發現并解決,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分析。 (四)通過非標管理報表統計分析,發現管理問題。 標準財務報表通常由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四張主表加附注組成,因為規范便于作各類變動、比率、趨勢分析、同業比較,長久以來是作財務分析所全面倚仗的基礎資料。然而企業的管理現狀、存在的問題千差萬別,在做標準的財務分析之余,需要重新開辟一個戰場,直接對癥下藥。管理報表就是這樣一類事物,可以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在這里,需求是財務分析唯一的道理,追求法無定法。 示例1:通過三超指標分析,發現代發農民工工資管理漏洞。一家建筑公司自從建立合同管理臺賬以來,一直致力于進行合同額、結算額、開票額、支付額信息比對分析,部分分包合同存在超結算支付情況,進一步查證后發現有些項目是因為資金支付管理審批不夠嚴格,有些項目是因為代付農民工工資,造成預付賬款超過分包結算。意識到代發農民工工資制度的政策嚴肅性,如果不加強管控,長此以往必然造成公司分包管理失控,必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完善管理流程、加強過程業務真實管理,實現有效管控。該公司立即采取行動,著手推進農民工實名制、現場刷臉簽到等系列舉措,堵塞了管理漏洞。 示例2:通過成本匹配度分析,改進材料驗收領用管理。某建筑公司通過不同項目分部分項成本分析發現,有些項目材料成本與分包成本匹配度高,有些項目則找不到明顯的規律。進一步分析后發現,匹配度低的項目材料出入庫不及時特別明顯,甚至存在材料先出庫后入庫情況,造成企業賬面物資與材料成本不實。發現問題后,雖然進行了通報整改,強制要求問題項目加強材料驗收、出入庫管理,問題還是屢改屢犯。為了解決問題,該公司召集財務、物資管理人員開展集中研討,深挖了緣由:
當遇到實際緣由比較隱蔽難找的問題時,可以經常運用一下這個“5個為什么分析法”進行層層遞進、深入追問。通過這樣一通問答,似乎是找到了問題真相,接下來查證了一系列采購合同,以下是合同查詢情況統計:
找到原因后,通過集思廣益,找到兩種解決途徑:一是按照合同約定單價作為計劃成本辦理驗收入庫、領用出庫,次月結算開票時作差額調整,入材料成本差異,按實際領用情況按月攤銷材料成本差異;二是材料到貨后,先按最近一期結算價辦理暫估入賬,次月結算開票時作差額調整。 示例3:通過項目增值稅稅收籌劃執行分析,為規范分包管理拓展思路。自2016年建筑業“營改增”以來,某建筑公司的稅收籌劃研究一直在持續開展,最開始只是針對增值稅稅負做執行情況統計對比。由于部分項目增值稅稅負率與稅收籌劃稅負率偏差大、稅負率又極低,對進項稅來源進行了進一步的對比,發現材料采購進項稅與策劃相比有大幅增長,而分包成本進項稅卻有一定幅度下降。原來該企業在經營與稅務策劃中,部分原先決定專業分包、實行一般計稅的施工標段,考慮材料品質保證、工期履約保證甚至其他專業原因改由企業采購后,再由分包單位領用,從結算中扣回的方式執行。這就造成部分原計劃按9%計稅的進項稅,變成了13%,項目稅負與經營、稅務策劃相比會有一定比例下降。 這樣的處理方式,對企業的管理至少有三點不利之處。第一,分包單位由于抵扣項減少,稅負率會有較大增長,建筑公司實際應納稅一旦低于預繳稅,不僅稅收風險增大,而且會增加項目綜合稅負。第二,由于分包單位雇傭的農民工工資由建筑企業代發,應由分包單位支付的材料又由建筑公司代為采購,從資金考慮也會造成企業現金流被無償占用。第三,自2021年《印花稅法》發布,2022年正式開始實施,印花稅的規范已經是不可回避的話題,企業按分包合同額繳納印花稅,即便結算額遠小于分包合同也無法扣減;即使為避免重復征稅,也需做好材料與分包源頭管理。 從以上三個例子可以看出,財務分析一旦與經營、物資管理結合起來,內涵會十分豐富,這是有可能突破部門職責分工界限、職業技能專長壁壘的一項非常有現實意義的數據分析革命,有希望碰撞出新的火花。 總體來說,高質量的財務分析,尤其是結合業務、有針對性尋找切入角度、開展指向性特別明確的財務分析研究,能夠快速找出異常反應,確實地有助企業盡早發現數據背后的真相,為企業解決問題創造先決條件。不過,由于對大數據、對其他優秀企業的認知缺陷,以及對數據分析成果展示能力不夠,如何提供既能揭示問題真相,又能吸引人眼球的財務分析,需要業內人士繼續努力。 【責任編輯:韓佳福】 |
|||||
【打印】【關閉】 |
|||||